中国电商行业网

电商零售

购物消费

跨境电商

金融科技

电商物流

电商问答

电商金融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江苏 > 镇江历史名人介绍15

镇江历史名人介绍15

更新时间:2023-03-15

  杨棨(1787~1862),字羡门,号甦庵。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生,丹徒人。地方史家。道光五年(1825年)选贡生。道光二十二年英国侵略军攻陷镇江城时,他在围城中居住6日,对青州兵英勇抗击英军的事迹耳闻目睹,曾作《青州兵》一诗高度赞扬。咸丰年间避兵乱居如皋。道光二十四年刊行《京口山水志》20卷,后又自刊《蝶庵赋钞》2卷、《蝶庵诗钞》4卷,《出围城记》因无资刊刻,先以抄本行世。《京口山水志》……[详细]
  陆献(生卒年不详),字彦若,号伊眉。镇江人。清农学家、官员。清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道光七年随钦差那彦成赴新疆办理善后事宜,以功保举知县,选授山东蓬莱,后调任繁县、曹县知县。道光十三年夏为黄河堤岸抢险购办料垛,昼夜巡防30余日,保升知州,署合肥县事。鸦片战争中,调浙江军营,随同官兵收复上海。战事平息后,去官回籍。陆献劝民种树栽桑养蚕。在山东时著《山左蚕桑考》。到安徽,重印张扬园《农书》1卷及……[详细]
  王之政(1753~1815),一名明泾,字献廷,号九峰。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出生。镇江人。他性颖善悟,好读书,深通医术,清乾隆时召为御医,曾授太医院院监。嘉庆中奉征召,因重听辞免,一时名噪海内,从其学者甚众,如虞克昌、李文藻、蒋宝素、朱政五等皆出门下。之政诊务繁忙,于中堂设座,旁坐四弟子,每诊一病者,由弟子书方,口讲指画,应接不暇。王氏执医无贫富贵贱之分,不计利,不辞劳,以矜老恤幼为急,所活……[详细]
  殷宝山(生卒年不详),镇江人。秀才。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任江苏学政的刘墉到金坛办理考试时,在泰兴坐馆的殷宝山当众递上一份意见书,题名《刍荛之献》,指摘江南吏治、学风种种弊端。刘墉认为“甚属狂悖”,把他抓起来。在他馆内又搜出诗文稿《岫亭诗草》,其中《纪梦》篇中有“红乃朱也”的话,认为他心怀前朝,奏闻朝廷。乾隆帝看了大怒,传旨严办,并申斥地方官“所司何事”。结果殷宝山全家8口,以及为殷宝山诗……[详细]
  蒋宗海(1720~1796),字星岩,号春农,晚号冬民、归求老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出生。镇江人。知名藏书家。幼年聪颖,6岁就学着做诗,稍长每天读书到三更,自题居室名“一月得四十五日之室”。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并为皇帝校录《通鉴纪事本末》。两年后父亲去世,蒋回家守制,从此就不再为官。蒋宗海善作散文,文名远播。他嗜书如命,家藏书籍3万多卷。一面读书一面校雠……[详细]
鲍皋 京口三诗人 (17081765)
  鲍皋(1708—1765) ,清朝江苏镇江丹徒人,字步江,号海门。国子生。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就。壮岁游姑苏、武林,客淮扬间,晚年颓放。善画,尤以诗赋名。沈德潜尝称其与余京、张曾为“京口三诗人”。名人生平他自幼聪明,家贫,向人借书阅读,熟记胸中,13岁在采石矶太白楼上题词,见到的人都惊赞其才。清康熙年间,镇江诗坛由章性良主持,提倡宋诗。余京(1564-1739)响应沈德潜的主张,首倡唐音。康熙末……[详细]
  陆逵(?~1729),号道元,生年不详。镇江人。青帮传人。自幼学武,精于技击,当过江右总兵。明亡后,隐居于茅山,后来他对青帮组织第二代传人罗清征番定国之功非常敬佩,加上罗能通满 、蒙、回、藏语言文字,而且又是佛教禅宗嫡系,因此他拜罗清为师,到五台山求教,成为青帮组织第三代传人。当他云游到新疆、甘肃一带,看到回民与汉人由于宗教不同而争执斗殴 ,就向清廷条陈用宗教感化之策,为康熙采纳,授西北宣化法师,……[详细]
  何栔(1620~1696),字维南。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年生于丹徒。家有晴江阁,人称晴江先生。少有异才,得到当时文坛领袖黄道周等人的器重。他交游甚广,诗和文都名重一时,与程世英并称为“京口二家”。因他父亲是明朝遗老,临终嘱咐他不要做清朝的官,故而他一生未应科举。康熙九年(1670年)辑刊《文概》初集、二集;康熙二十二年,又受两江总督于成龙之聘,担任《江南通志》的总纂工作。郑成功攻打镇江失败……[详细]
  王云冈(生卒年不详),镇江人。明代能工巧匠。善制弩机。他能根据买弩者的体力、智力条件而制不同的弩,并亲自传授用法可以百发百中。明末,他侨居江阴,清兵围攻江阴时,守城的义军使用他制造的弩,使清兵受到重创。江阴失守,他从城中逃出,不知所终。……[详细]
  冷之曦(1621~1645),明天启元年(1621年)生于丹徒。自幼亦聪颖好学,后弃文习武,入史可法军为牙将及右军参将。兵败,他带了一部分溃兵南下,来到金坛,又号召当地群众组成义军,抵抗清军南下,结果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在丹阳战败殉难,时年24岁。冷士楣(1628~1710),字又湄,自号秋江散人。冷之曦弟。13岁曾随其兄在史可法军中参与战事。义军兵败溃散后,他辗转回到丹徒隐居,终生不仕,以……[详细]
  李一阳(1552~1624),字长卿,号复吾。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出生。丹徒人。万历丁丑(1577年)进士,初任西安(今浙江衢州市)县令,在任期间,主动揭露、惩罚藏匿的坏人,保一方平安。对品质好、技能优的人,经考核后予以录用;对华而不实之事则予以贬斥、废除,于是民风日淳而政事日顺。在丈量土地时,他亲自下田查勘。在征收赋税方面,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决定田税每亩减九厘,地税每亩减三厘三毫,水淤……[详细]
  刘觐文(1570~1607),字叔熙。明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出生。丹徒人。历任县令、知州、礼部员外郎等职。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参加科举考试,礼部尚书兼大学士沈一贯通观试卷,觉得刘文通晓流畅,言之有物,甚合己意,随即将刘文提出,准备置于首甲,要求刘觐文先去拜见他。刘未去,结果得了个二甲。遂任开州令(今四川开县),居任8个月,因母丧归守服。数年后补直隶州汝州知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县),到任……[详细]
  汤用(生卒年不详),丹阳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先后任浙皖交界处的淳安县主薄、县令。淳安县令海瑞和主簿汤用常微服私访 ,平息盗患,公断民案。淳安为之物阜民安,万民称道。汤用与海瑞共事之际,省府鹾使(即盐官)鄢懋卿至淳安,海瑞未予宴请“接风”,加之鄢惯以嫉贤妒能,因而对海瑞怀恨在心。鄢还对汤用施以威胁利诱,要他诬陷海端,汤用毫无惧色,拒理力争,直言“海县令无半点枉法之事”。鄢懋卿在淳安……[详细]
  张文卿(生卒年不详),字公辅,号双泉。丹阳麦溪张家人。他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嘉靖三十八年授福建安溪知县。这里是穷山僻壤,他来此上任,时值岁饥,民不聊生,他爬山越岭,微服私访,了解县民之疾苦。遇到极贫者,当即倾囊相救。同时,在县内开赈济民,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组织乡民治水、治山,开凿河渠,垦殖荒地荒山,并将江南的耕作技术推广到安溪,教民种植,乡民生活有了保障,逐渐出……[详细]
  吉棠(生卒年不详),字师召,丹阳导墅桥人。是丹阳吉氏明代三进士之一。明正德八年(1513年)中进士,授桐庐知县,因治政有方,擢升金华监察御史。任职时,劾奏一些官宦侵吞赋谷,又救因冤案被囚的大学士石瑶,声名远播。其时,西南边陲的庆远地区“蛮俗难治”,他一到任所,即爬山越岭,微服至各州洞察民风民情。并在庆远各州积极推广农业和畜牧业,还在民间大办学堂,延请塾师教民识字,实行“以文治地”。除此之外,他还大……[详细]
  -吉(生卒年不详),明丹徒人。自幼好学,不事举业,年未弱冠,即教授乡里。为诗古文,才思宏远,而律度严正,然多不存。其子丁玑,号补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进士,授中书舍人。赐告归婚,一用《仪礼》以变习俗。后丁玑历官广东按察司副使、提学副使、四川按察使。元吉精研《易》理,名自己居所为“易洞”,学者称其为易洞先生。为人宽良仁爱、循循善教,在考古及养生治疾等方面,都有独到不凡的研究和论述。主要著作……[详细]
  俞希鲁(生卒年不详),字用中。祖籍温州平阳(今浙江平阳),祖父为庐江令,始迁丹徒。父德邻,宋乡贡进士,赵葵督荆襄时,辟为记室参军。俞希鲁自幼承家学,以秀才授庆元路教授,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学生称他“俞公如洪钟,叩无不响”。任满擢为归安县丞,筑海盐塘,费省而民不劳。升衢州路江山县尹,又改任永康县尹。所在任上都注意兴办学校,聘请名儒讲学,均平民众徭役。最后迁儒林郎、松江府路同知。元至正十六年(1356……[详细]
  郭畀(1280~1335),字天锡。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出生,镇江人。学者、书画家。业承家学,善长辩论,通晓蒙文,身材魁梧,蓄有长须,人称郭髯。20岁时任镇江儒学学录,历任江西饶州鄱江书院山长、浙江处州青田县腊源巡检。后调任平江路(今苏州)儒学教授,未及赴任,又改解为-行省丞相府掾吏。他精通书画,书学赵孟頫,字迹遒媚,曾代赵孟頫书写《松雪斋集》。赵孟頫作跋称许。画仿米芾,又师事高彦敬,得……[详细]
  罗璧(1240~1306),字仲玉。镇江人。武将。少承父志,从军,官至利州西路马步军副总管。入元后,为明威将军、管军总管,镇守金山、上海等地,对于维护海上治安,建造海船等方面做出成绩。元时,大运河山东段尚未打通,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始海道漕运。这时罗璧等三个运粮万户把漕粮由海道直运直沽(今天津)获得成功,罗璧进封为怀远大将军,管军万户,兼管海道运粮。接着他又组织漕舟北上辽阳,接济军饷。至元二……[详细]
  吴遵路(1000~1065),字安道。北宋丹阳人。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任宫廷藏书校理。因顶撞皇太后而被降职,出任通州知州。当时两淮、浙江发生旱灾、蝗害。他乘灾害尚未蔓及通州,向豪门富户募集钱数万贯,派人航海去南方购回粮食,以平价出售,基本稳定了物价。为治蝗害,他劝告农民广种蚕豆。鉴于邻近州、县不少灾民露宿通州街头,凄苦万状,他拿出俸金建草棚百间,购置草席,准备蔬饭,用来安顿灾民;并给病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