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行业网

电商零售

购物消费

跨境电商

金融科技

电商物流

电商金融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公元1936年出生的名人

公元1936年出生的名人

更新时间:2023-03-15

21、盖钧镒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盖钧镒(1936.6.5- )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57年南京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1968年该校作物遗传育种在职研究生毕业。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学教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豆研究会副理事长。曾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世界大豆研究会第五届常务委员。主要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和数量遗传研究,发表论著430余篇册,并致力于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创……[详细]
22、卢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强, 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1936年5月19日生于安徽无为。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0年代,开拓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领域,推动了学科发展。将变分法及其他有关数学分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动态学、计算机软件及仿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新学科体系。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详细]
23、张春霆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春霆, 张春霆,生物信息学家。山东省烟台市人,出生于1936年9月19日。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在复旦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1965年毕业。现任天津大学教授。1979至1982年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所属理论物理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从1984年起在天津大学物理系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张春霆从20世……[详细]
24、邹竞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邹竞(1936.2.9- )(女)感光材料专家。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平湖。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获工艺工程师学位。现任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兼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感光材料和功能性薄膜材料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上世纪60年代成功地研制出当时国防军工急需的三种特种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从70年代起,先……[详细]
25、洪富强
  洪富强(苗族鼓舞)湖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洪富强,男,苗族,湖南省保靖县葫芦镇米塔村人,一九三六年元月三十日生,从小无父无母,靠爷爷、婆婆拉扯长大。洪富强的爷爷和婆婆当年曾是吕洞山区最好的鼓手,爷爷洪荣科打的是男式矮桩苗鼓,婆婆张大姐打的是女式高桩苗鼓,男式苗鼓动作雄壮有力,女式苗鼓动作轻松活泼优美。洪富强八、九岁时即在爷爷、婆婆耳濡目染中爱上了苗鼓,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会了打……[详细]
26、汪品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品先,海洋地质学家 1936年11月14日生于江苏苏州。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深海“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我国海域古海洋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和我国环境宏观演化的研究,系统分析我国近海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及其控……[详细]
27、刘大炮 蓝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
  • 刘大炮
  刘大炮(蓝花布印染技艺)湖南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刘大炮,本名刘贡鑫,男,1936年出生,凤凰县沱江镇人,刘家蓝印花布-传承人,师从其父刘元成。刘大炮先生出生在一个染匠世家,从他的曾祖起,大约在清代道光中期就开始了染布行业,其祖父刘裕兴染布业十分兴隆,其父刘光成开始也盛行了一时,传到刘大炮的手中时,沱江镇地区染行基本倒闭,染技技艺也随之消失,唯有刘大炮因其全面地继承了祖业,时至……[详细]
28、钱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钱清泉(1936.05.07- )铁道电气化自动化专家。江苏省丹阳市人。1960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现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首次提出采用冗余备用流动群方式的环状通道结构;提出控制中心采用局域网加双机冗余备用方式;提出并研制成功了多级防雷、防高压、防强电磁场干扰以及RTU地线浮空、外壳屏蔽等技术设备……[详细]
29、孙忠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孙忠良(1936.8.26- )微波毫米波技术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1960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一)1980年首先提出体效应谐波振荡器原理,研制出94GHz体效应谐波模振荡器。(二)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介质谐振器基波稳频谐波输出毫米波微带振荡器;3毫米短槽耦合器级联耦合谐波……[详细]
30、左铁镛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左铁镛(1936.09.03- )材料学专家。北京人。195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1958-1991年在中南工业大学历任教授、博导并任副校长;1991-1996年任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1996-2006年任中国科协副主席;1996-2004年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现任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详细]
31、张福泽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张福泽(1936.03.08- )飞机结构寿命与可靠性专家。辽宁岫岩县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空军首席专家和空军某部高级工程师。 在飞机寿命和可靠性理论研究中,独自发表疲劳寿命论文92篇和日历寿命论文23篇(合写论文没计)。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的重要理论成果,有的被誉为是“里程碑”,有的被誉为“张氏载荷谱”,有的被誉为“张福泽疲劳分散系数理论曲线”、有的被……[详细]
32、余贻鑫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余贻鑫(1936.11.6- )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 1963 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天津大学教授、日本九州工业大学首席客座教授。现任天津大学教授。 长期结合电力系统工程实际进行深入的电力系统稳定性理论研究,特别是在电力大系统安全监视、防御与控制中域的方法学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国际先进成果,并在世界上首次把该成果用于实际电力大系统。在城市电网优化规划方面,……[详细]
33、康玉柱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康玉柱(1936.5.5- )石油地质专家。出生于辽宁省北宁市。1960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曾任地矿部塔北油气联合勘探指挥部指挥兼专家组组长和国家储委油气专委委员。现任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 1984年,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在塔里木盆地主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首次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拉开了塔里木盆地找油大会战的序幕;“八五”和“九五”期间主持国家……[详细]
34、潘自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潘自强(1936.6.1- )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湖南省益阳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在我国辐射防护学科发展初期,1963年提出了我国的实用保健物理学框架,在保证-研制和核能发展中,完成了多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对我国辐射防护学科体系和基础结构的建立、开拓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上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参与并指导完成了“全国环境天然放射性水平调查”……[详细]
35、钱易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钱易(女)(1936.12.27- )江苏苏州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难降解有机物生物降解特性、处理机理及技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三等奖1次、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次、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近年来致力于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预防和循环经济,积极对国家环境决策献计献……[详细]
36、荣廷昭 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
  荣廷昭(1936.1.5- )玉米遗传育种学专家。出生于重庆市壁山县。1957年毕业于四川农学院农学系。曾任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教授。 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学科主要带头人,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玉米数量性状遗传及育种方法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研究。设计并成功实施自交系、杂交种选育与群体遗传组成研究、群体改良同步……[详细]
37、顾真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
  顾真安(1936.11.16- )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博导。长期 从事特种玻璃和光导纤维研究。研究稀土族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导纤维中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特性,获得多种元素的D-F电子宽带跃迁具有紫外强吸收和可见荧光 转换特性,以及上转换荧光、倍频和光放大性质;研究了化学气相掺杂沉积、溶液掺杂和氢氧焰熔制-电熔成型两步法工……[详细]
38、张景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 )河南省汝南县人。曾用名井中。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这习,1957年肄业,以后曾在北京清河农场等地劳动。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讲师,1981年升为副教授。1958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工作,任数理科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学家。0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学科和数学学科博士生指导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现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详细]
39、张弥曼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弥曼(1936.4-) 原籍浙江嵊县,生于江苏南京。古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4月生于南京。“八•一三”事变后随父母逃难到四川北碚,后辗转江西,小学时辍时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受到系统的教育。1953年毕业于同济附中,并考入北京地质学院,入学不久,被选拔留学苏联,1960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至今。1……[详细]
40、姜文汉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姜文汉(1936.5.9- )光学技术专家。浙江省平湖县人。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任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早年从事大型光测设备研究,在精密轴系理论和技术、固定式光学测量系统等方面有开创性工作。1979年在我国首先开拓自适应光学方向,建立整套基础技术并研制多代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他在自适应光学和光束控制两方面均作出重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