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3-15
吕麟,乳名小喜,学名顺成,号叶达,1900年8月1日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县东津湾附近的吕家湾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其父吕华祥靠租佃田兼做小本生意维持生计。吕麟兄弟五人,他行二。兄及三弟因家境穷困,早年夭折。16岁那年,父亲送他进彭家庙私塾读书。1924年秋,吕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北省立第十中学。这时,革命先驱萧楚女在襄阳播下的革命火种,正以燎原之势,从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向襄阳各校蔓延。吕麟跨入十中,看到襄……[详细]
|
徐海珊,1910年7月28日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市)二程区徐屋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幼时失去双亲,跟随叔父、兄嫂度日。9岁起在本村私塾读书,三年后辍学,在家种田。少年时代的徐海珊,受到了哥哥共产党员徐寿珊的革命影响。当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对共产党和革命者实行-,黄麻地区的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惨遭敌人杀害的时候,徐海珊心里充满了对国民党的仇恨。不久,徐海珊家三间房屋被烧掉,叔父被烧死……[详细]
|
朱嗣龄,1921年出生于江苏省涟水县一个富裕中农家庭。1938年5月,日本侵略者入侵苏北地区后,朱嗣龄中断初中学业。1939年初,朱嗣龄报名参军,误入国民党军队,后伺机逃脱。同年4月,进入八路军抗战公学学习,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朱嗣龄自抗战公学学习结束后,被编入八路军陇海路南进支队第三团当战士,参加了与日军华北、华中派遣军,国民党政府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率领的顽固派军队以及伪军、土匪的多次战斗。他作……[详细]
|
24、彭咏梧
彭咏梧,重庆市云阳县红狮乡人,原名彭庆邦,即小说《红岩》中江竹筠的爱人彭松涛。1931年,彭咏梧考入云阳中学。初中毕业后,为谋生路,他报名投考武汉某技工学校并被录取。赴校那天,彭咏梧乘坐的船到了武汉后却不靠岸,一个国民党的军官出来宣布:“你们不是来武汉读书的学生,而是去江西打0的壮丁!谁要逃跑,按军法从事!”一群青年人才知受骗上当了。对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强烈不满、对共产党已有一定认识的彭咏梧,更是火……[详细]
|
谢彬(1887.5.6~1948.9.20) 名作法,字兰桂,号晓钟,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东阳石桥(今衡阳市蒸湘区雨母山乡群益村),生于衡阳市西渡区金兰镇,为辛亥革命元老、中国著名爱国学者、教育家、旅行家、著作家。早年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旋即回国参加护国讨袁,协助孙中山从事第一次国共合作。1923年任广州革命政府经济顾问。1926年参……[详细]
|
邵洪生,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卢龙县邵黑石村。16岁给地主扛活。抗战时期参加了民兵,执行勤务积极勇敢。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卢龙县反动政府及其反动武装自卫队“还乡团”等在我军民打击下,逃出县城,盘踞在滦河西岸石梯子。经常到河东抢掠烧杀。邵洪生积极参加“民兵河防游击队”,日夜在滦河东岸虎头石、韩家坟等村巡逻,守卫河防,打击出扰的敌人。站岗放哨,爬冰卧雪,传递情报,护送干部,不……[详细]
|
陈布雷(1890年—1948年),本名陈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人。因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名人。1907年,陈布雷入浙江高等学堂就学,1911年毕业,名列第四名,同年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详细]
|
罗占云,1910年出生于云南省大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8岁给地主放牛,10岁进地主作坊当童工,15岁毅然投身滇军,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征程。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作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高唱着黄埔军校校歌,从广东出师北伐。罗占云随军征战,于11月胜利抵达江西省南昌。年底,朱德根据中共-的指示,创办第三军军官教育团,……[详细]
|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甘地的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他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详细]
|
佘骑义,1916年出生在四川省苍溪县五里子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起就到地主家当放牛娃,受尽了折磨和欺凌。16岁那年,他的父亲不满这吃人的世道起来反抗,竟被地主惨无人道地活活打死,家中仅剩下了他和母亲及未满两周岁的弟弟,可怜的孤儿寡母艰难地挣扎在死亡线上。阶级的压迫,社会的不公,生活的艰难,使佘骑义磨练出了勤劳、朴实、勇敢、刚强的性格。1933年,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高举着红旗来到了川东,解放了佘……[详细]
|
苏剑啸(1905~1948),原名苏宝谦,又名宜庵,1905年1月29日出生于新疆伊犁。祖籍蒙古苏尼特部落,后其父永格率全家迁居甘肃酒泉。应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扎萨克达西之邀,加入额济纳旗旗籍。苏剑啸弟兄四人,他排行老大。苏剑啸的幼年和少年,时值国家政局动荡的年代,少数民族还要多受一层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大汉族主义的歧视和压迫。其父永格在伊犁将军帐前作文书时,目睹白俄欺压伊犁人民的暴行,痛心疾首,义愤填……[详细]
|
韦天强(1909—1948),原名世刚,字近仁,曾用名文耿、永仁,1909年10月18日出生在广西武宣县东乡上平岭村一个农民家庭。韦天强从小就受到革命的熏陶。他的家乡——武宣东乡是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就是在东乡称天王的。当年东乡许多农民跟随西王肖朝贵(东乡人)投奔太平军,太平军几番转战于东乡,给予清军沉重打击。大革命时期,东乡的农-动搞得热火朝天。这些革命事迹和斗争活动使韦天强……[详细]
|
孙仁,又名孙子仁、孙克毅、孙明毅,化名王璞、王慕斋,1917年2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城前铺庙托里(今湘乡市龙洞乡城前铺村)。1922年,刚满5岁的孙仁便进入族校读书,1926年,孙仁以优异成绩考入湘乡县城最有名气的涟滨小学。此时,他的大哥孙子刚在县城开展革命活动,是中共湘乡地方执委会委员、县农民协会负责人之一。孙仁在大哥和学校进步老师的影响下,参加了农民协会领导的革命活动,被选为儿童团团长。1……[详细]
|
刘亚生,又名刘伟光,1910年出生在河北省河间县民台头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穷人家的孩子志不短。刘亚生在肚子填不饱的生活环境中,却酷爱读书。在一家亲戚的接济下,他先后读完了小学和保定二师。后来,靠勤工俭学读完高中课程,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在大学里,他白天去上课,晚上给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给杂志社译稿子,替石印房刻药版,以微薄收入供自己上学。因为经历了贫困生活的磨难,加上读了一些马克思主……[详细]
|
韩光,山东福山人,1922年出生。1939年,在家乡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日战场,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青年干事、连指导员、武工队长等职务。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部队由山东来到东北,任辽南独立一师一团一营教导员。1948年1月,所在部队奉命参加辽鞍战役,在鞍山外围北部战斗中,率队攻取沙河桥,他身先士卒,奋勇突击,迅速消灭桥头之敌。战斗中,韩光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6岁。……[详细]
|
陆集圣,1925年3月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城关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弟妹六个,他为长子。1932年,陆集圣进入仙游城关小学读书,1937年考入仙游县立初级中学。1940年,陆集圣因成绩优异被莆田哲理中学录取。哲理中学素有闽“革命摇篮”之称。在这所学校里,陆集圣受到进步学生的影响,开始倾向革命思想。他经常撰文投稿,用“显”、“铁芙”、“疾迅”等笔名在校内外各种文艺刊物上发表文章,以犀利的笔锋抨击腐败的……[详细]
|
王瑞义,1905年出生于北京市顺义县半壁店村。小瑞义先天有残,父母担心他将来挑不起生活的重担,就把平日买油买盐的钱节省下来供他读了四年私塾,希望他将来免受体力之苦。苦水中泡了16年的王瑞义还像个10岁的娃娃,身子又矮又瘦,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下地干活没有力气,跑东走西腿又不好。王瑞义要活下去,他要用健全的双手来养活自己。他开始学徒:绱鞋、修鞋。四年以后,20岁的王瑞义便自己独立操作,靠这微薄的收入养……[详细]
|
萧汝霖,原名萧洪泉,排行第二,人称“萧二哥”,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大邑县唐场镇三河场一个地主家庭。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成都敬业高中读书期间,受到共产党员刘家言等的影响和帮助,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在大邑建立进步青年组织——“青年学会”。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冬天格外寒冷。要求自由,反对内战、反对国民党-的-空前高涨。中共组织关系在南方局的刘家言(大邑县王泗乡人)向萧汝霖、周鼎文等布置:要抓紧时机,……[详细]
|
侯成安,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源县郑王庄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全家10口人,靠租种本村大地主阎四鬼子的土地维持生计,受尽了阎四的盘剥和压榨。1942年2月,国民党抓壮丁,侯成安被抓进入国民党第五十一军新兵连当兵,在那里,受尽了打骂和折磨。一次,在操场上训练“拔慢步”,班长要求一条腿站10分钟。侯成安身小力薄,再加上饿肚子,没站多久就昏过去。班长大动肝火用枪探条把侯成安的两条腿打得鲜血淋漓。多亏一位好……[详细]
|
李永发,1922年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45年8月,在家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久随部队开赴东北前线。由于思想进步很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侦察员、副班长、班长。他机智勇敢,足智多谋,侦察任务十分出色,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表扬,先后荣立大小功多次。1948年9月12日,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在辽宁省西部开始,李永发随部队开赴到战斗的最前沿。此时,锦州守敌范汉杰处于四面……[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