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行业网

电商零售

购物消费

跨境电商

金融科技

电商物流

电商金融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公元1927年出生的名人

公元1927年出生的名人

更新时间:2023-03-15

21、王德滋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德滋,岩石学家 1927年6月27日生于江苏泰兴。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高校地质学报》主编。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地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火山岩与花岗岩研究。确认加里东期花岗岩在华南有广泛分布,与燕山期花岗岩有明显区别在华南首次发现幔源型花岗岩,是玄武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论证中国东南沿海A型花岗岩为后造山型花岗岩与拉张背景有关划分中国东……[详细]
22、田昭武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昭武, 物理化学家 1927年6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194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4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96年当选为国际电化学会副主席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曾任该校校长、中国化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从事电化学研究,重视与数理及其他化学学科的结合。研究领域包括光电化学、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三维微加工技术……[详细]
23、金国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
  金国章,药理学家。1927年6月6日生于浙江永康。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药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系统研究中药延胡索的药理作用,证实左旋四氢巴马丁(l-THP,或罗通定)是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巴胺(DA)受体阻滞剂证实l-THP有镇痛作用外,还发现它具有安定作用。该药已载入国家药典,并收入《药理学》教课书,沿用至今40多年,为中药现代化提供……[详细]
24、刘新垣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新垣,分子生物学家,1927年11月7日生于湖南省衡东县、l952年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河北医学院任教数年、l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研究生班,l963年毕业后留所直到2000年,l983—l984年在美国罗氏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工作过1年半。20O0以后工作于合并后的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他曾先后研究过RNA结构功能……[详细]
25、王文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王文兴(1927- )环境化学家。安徽萧县人,祖籍山东临沂。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学术顾问。山东大学教授。 早年从事催化研究,建立了流动循环法和放射性C14示踪法,得到了一些有机物氧化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编著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工业催化领域的著作。1976起从事环境化学研究。在大气光化学、降水化学、大气PM2.5和区域霾化学方面,领导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科技项目。建立了国内首套带有真……[详细]
26、孙儒泳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儒泳,生态学家。1927年6月12日出生,浙江宁波人。195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获博士学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它平行地出现于两种小啮齿类,生活在草甸中的普通田鼠(Microtusarvalis)和森林中的欧鼦(Clethrionomysgl……[详细]
27、杨福愉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福愉,生物化学家。原籍浙江镇海,1927年10月30日生于上海市。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60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获哲学博士学位(ph.D)。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长期从事生物膜研究。发现Mg2+对线粒体H+-ATP酶重建于脂质体具有关键作用,提出Mg2+通过改变膜脂流动性影响H+-ATP酶构象与活性模型进而提出……[详细]
28、保铮 中国科学院院士
  保铮,电子学家。1927年12月1日生于江苏南通。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60年代初主持研制成国内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70年代初发明用以测定埋地电力电缆故障的“冲击闪络法”,解决了供电部门的一大难题。70年代中期以来,在数字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和自适应信号处……[详细]
29、万哲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万哲先, 数学家 1927年11月7日生于山东淄川,籍贯湖北沔阳。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算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代数学、组合论研究,在典型群、矩阵几何、有限几何和编码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典型群的结构和自同构方面一系列难题1958年对解决运输问题的图上作业法给出理论证明并进行了推广应用研究有限域上典型群……[详细]
30、吴得昌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吴得昌(1927.10.22- )毒理、辐射防护专家。江苏省武进县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兼任中国毒理学会理事长、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区与防护学会主任委员。1958年筹建我国第一个放射毒理学实验室,在国内首次阐明放射性落下灰的沾染规律、损伤人体特点及防护措施,具国际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70年代末率先开展吸入放射性钚危害的评价与医学防护研究。在……[详细]
31、陈耀祖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耀祖,分析化学家 1927年3月2日生于湖南长沙。194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11月24日逝世。 曾任浙江大学、兰州大学教授。创立了反应质谱的立体化学分析法,为测定有机分子的绝对构形、差向异构、顺反异构、苏赤式异构和构象提供了一种快速超微量手段,开辟了质谱分析新用途。运用波谱分析技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了几十种西北地区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其中有……[详细]
32、包其贤
  包其贤,又名张贤,1927年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今宣威市)宝山戛立小村子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与村中的苦孩子们一起帮地主上山放牛羊,天天同山岩、森林打交道,常受地主少爷的歧视和打骂,对地主残酷剥削人民极为不满。1945年10月,中共地下党员柴爱国到宝山地区宣传发动群众。包其贤受革命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起来革命,受苦的放牛娃才能翻身做主人。在柴爱国等人的教育和帮助下,他走上了革命道路……[详细]
33、潘际銮 中国科学院院士
  潘际銮, 焊接工程专家。1927年12月24日生于江西九江。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南昌大学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参与创建国内高等院校中第一批焊接专业,50年代末试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应用于核反应堆制造,完成我国自己生产的第一套核反应堆焊接工程。继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并对焊接的热裂纹……[详细]
34、陆启铿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启铿, 数学家 1927年5月17日生于广东佛山。195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从事多复变函数论、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20世纪50年代发表了“Schwarz引理及解析不变量”论文,是国际上较早地讨论多复变函数Schwarz引理的工作,引入了Schwarz解析不变量的概念与华罗庚合作发……[详细]
35、潘家铮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2012)
  潘家铮(1927.11.12-2012.07.13)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汉族,浙江绍兴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系。长期从事水电站设计、建设和科研工作,历任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能源部水电总工程师等职,现任电力工业部技术顾问和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参加、负责和审查过的大中型水电站有黄坛口、流溪河、新安江、富春江、乌溪江、龚咀、乌江渡、东江、葛洲坝、磨房沟、龙羊峡、二滩和……[详细]
36、周勤之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周勤之(1927.11.23-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浙江省上虞市人。1950年毕业于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东华大学教授、上海机床厂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 我国静压轴承开创人之一,新开发的动静压轴承在高精度外圆磨床用卡盘夹磨工作圆度<0.08微米,为当代国际最高水平。吸收国外技术试验开发镜面磨削外圆磨床开创我国镜面磨削先河。直接参与并组织指导研究开发的精密分度技术、接长丝杆技术、双薄膜反馈双边随……[详细]
37、刘天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19272000)
  刘天泉(1927.11.10-2000.03.28)采矿专家,江西省萍乡县人。1927年11月10日出生。1958年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毕业,获硕士学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创立了完整的矿山岩体采动响应理论体系。从采动岩体变形空间分带论、采动地表变形空间形态论、采动地层结构论到采动地层质量评价论,形成了一整套认识、预测、防治、控制矿山采动岩体和地表变形与破坏的理论体系,创新了一整套矿山特殊……[详细]
38、周春富 (19271958)
  周春富,1927年生于河北省昌黎县荒佃庄乡信庄村一户贫苦农民家中。幼年家境十分贫寒,父亲拼死拼活地干,也难于养家糊口,母亲经常出村讨饭。周春富6岁时就跟在母亲身后去讨饭。有一年夏天,周春富跟随母亲到滦河西岸乐亭县境内要饭,刚刚过河,滦河就涨水,迅速冲破堤岸淹没周围的土地和村庄,河东河西一片汪洋。娘俩拼命挣扎着爬到一个高坡上,呆了一天一夜,也饿了一天一夜。等大水逐渐退去,饥饿难忍的母子俩才踏着没膝盖……[详细]
39、郁铭芳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郁铭芳(1927.10.3- )化纤专家。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鄞县。1948年毕业于上海私立东吴大学。曾任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现任东华大学教授、博导。50年代,参加筹建我国首家自行建设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纺出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学纤维,成为我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1960年起先后主持多种化学纤维的研制,并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进步奖。在反复论证、多方准备的前提……[详细]
40、陈星旦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星旦,应用光学专家。1927年5月6日生于湖南湘乡。195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五、六十年代,在物理测量方面做过多项国内急需的开创性工作。在我国第一次核爆光辐射威力测试中,创造性地提出测量方案及辐射传感、模拟、标定系统。研制的几种光冲量计,在第一次及以后历次大气层核试验中得到成功应用。八、九十年代,研究真空紫外椚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