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行业网

电商零售

购物消费

跨境电商

金融科技

电商物流

电商金融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山东 > 聊城 > 冠县历史名人介绍7

冠县历史名人介绍7

更新时间:2023-03-15

  耿锡华(1919~1945),原冀南军区命名的杀敌英雄。生于今清水镇锡华村一个农民家庭,自幼随父务农,后以卖馍馍维持生计。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以推馍馍车子为掩护,为中共组织传递文件、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建立村农会时,被推举为会长。组建村民兵队,任教导员。1943年,西焦庄及周边村庄建立民兵联防大队,任联防大队长。1944年,率联防大队配合八路军主力两个连作战,歼灭日伪军80多名,身负重伤……[详细]
  吴连杰(1901~1945),字汉三,因在兄弟中排行为四,生性像兔子一样好窜,故外号“四家兔子”,今元造户乡吴海子村人。生于小康之家,自幼不务正业,将家产挥霍殆尽后无法度日,19岁去东北谋生。后又投奔当兵的族叔,次年携枪逃跑当土匪。1929年,已成为匪头目的吴连杰归至刘黑七(刘桂堂)匪部任团长,随刘至日照、清丰、南乐、大名、高唐等地四处抢掠骚扰。其间两次被招安,但不久便故态复萌,重新为匪。后在开州……[详细]
  许建瑞(1917~1944),今冠城镇西街人,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自幼爱好京剧,曾在“进德会”当过业余演员,饰演包公一类角色,群众送外号“黑头”。其性格既泼辣,又温厚。1937年“七•七”事变后,加入民间武装。1938年初,参加山东第六区游击抗日司令部游击支队,不久入部队文工团工作。范筑先殉国后,随部被编为八路军新编第八旅,任第二十二团第二连指导员。他作战勇敢,拔除日伪军据点时,冲锋……[详细]
  周如交(1921~1943),今烟庄乡前小化村人。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家,7岁随父流落到天津做苦力。后回乡读了几年小学后,为开染房的父亲拉车下乡接送染布。1938年,任村内青年救国会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青少年进行站岗放哨、拥军优属、参军参战等活动。常带人到为日军所占县城附近贴标语、撒传单,鸣枪骚扰日军。1940年后,历任中共冠县第一区区委-委员、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区游击队指导员等职。他平……[详细]
  齐南峰(1915~1942),原名齐秀增,字岚峰,今史庄乡齐庄人。曾就读于私塾和堂邑县第一高小。1934年武训中学毕业后,县招考小学教员时被录用,先后在千户营、堠固等小学教书。1938年夏,入聊城政治干校学习,其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山东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民军第一路任指导员。1938年底,任八路军先遣纵队政治部-科长。1939年9月,任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他……[详细]
   胡腾霄(1918~1941),今东古城镇胡马园村人,出生于贫苦农家。16岁高小毕业后在村内任小学教员。1936年6月考入馆陶县师范讲习所,因翌年抗战爆发学校停办未及毕业。1938年6月参加馆陶县干部训练班,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任馆陶县第一区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他深入农村讲演,动员广大青年投入抗日斗争,不到3个月,青救会就发展到3000多人。1938年底,奉中共组织派遣入郝国藩的民团第四大……[详细]
  郭芳臣(1899~1941),名兰皋,字芳臣,今贾镇许辛村人。幼时读私塾,后入冠县师范讲习所读书。在校期间,接受新事物敏锐,因闹-被学校开除回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加入国民党,积极参加拉庙放足的宣传和农民协会的组织等活动。后因对蒋介石的反动政策不满,声明退出国民党。1928~1936年,长期在农村教书,做过短时间第五区助理员。1936年夏,由冯干才、王维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提出组建武装准……[详细]
  马廷骧(1918~1940),今万善乡马王段村人,出生于一个稍富裕的农民家庭。自幼读书,1932年冠县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冠县师范讲习所。在校期间,接受进步思想,曾和同学一起反对守旧的县教育当局。1933年毕业后,在高王段村当小学教员。“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38年下半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冠县第七区青年救国会主任。他积极参加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改组了被其控制的县文化界抗……[详细]
  沙延孝(1914~1940),字露庭,回族,今梁堂乡申阎村人,后迁至县城南街定居。9岁入学,19岁高小毕业,1932年考入寿张省立第八乡村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受进步思想熏陶,参加并领导-。1934年,经赵健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中共八乡师支部书记,通过组织“读书会”等形式,在校内外广交朋友,发展壮大中共的力量。1936年春,至济南受训1年。1937年3月,到馆陶县房寨乡农学校任教务主任。不久,……[详细]
  孙树声(?~1940),又名书生,今东古城镇张查村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卫河一带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冬,参加组建卫河支队,任支队教导员。后任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第一团第十营连指导员,和连长王德林一起率领群众所称的“铁连”与日伪军作战。1940年2月,和王德林与60余名战士在邱县赵官寨被上千日伪军包围在一座民楼内,激战一昼夜。在弹尽粮绝、突围无望的情……[详细]
   王德林(1910~1940),出生于今杨召乡后田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时以讨饭、扛小活为生,后到西北军冯玉祥部当兵糊口。1938年参加八路军,历任八路军129师卫河支队第二中队队长、先遣纵队第一团第十营连长。他带领全连在卫河两岸猛打猛冲,巧夺智取,被群众称为“铁军”。1940年2月,奉命率部歼灭叛军石友三部途中,受到大股日伪军截击。王德林率部在邱县赵官寨与日伪军展开巷战。后被从威县、临清、曲周、……[详细]
  朱冠友(1918~1939),祖籍济宁,后随其父逃荒到县城北街落户,一家人靠父亲开小饭馆维持生计。1933年,勉强读完高小后,考入包食宿的冠县师范讲习所。在校期间,品学兼优,常读进步书刊,经同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五岔路村任小学教师。1937年11月,参加省第六区政训处在冠县的抗日救亡工作。后去聊城加入政训处的政训队,曾荷枪负弹随范筑先去茌平、博平、清平、堂邑等地参加阻击日军的战斗。同年……[详细]
  何元鑫(1914~1939),字金三,县城西街人。自幼聪敏好学,高小毕业后因家境贫寒辍学2年,1929年考入设在聊城的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33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为校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34年毕业后,在冠县师范讲习所任语文、历史教师,并任中共师范讲习所支部书记。1938年3月,任中共冠县临时县委秘书,不久改任中共冠县县委宣传部长。1939年2月,因患肺病逝世,年仅25岁。他大力传播……[详细]
  王登明(1910~1939),出生于今贾镇王辛村一个农民家庭,仅读了3年小学即辍学,跟作乡间中医的父亲在药铺当帮手。1936年秋,由王维群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附近村庄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革命道理,努力发展中共组织,先后介绍10余名贫苦农民加入中共,并发动群众与豪绅进行斗争。193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发动周边村庄群众成立工农青妇抗日群众团体,开展清匪反霸、夺取乡村政权的斗争,成为领导群众抗战……[详细]
  荆维德(1904~1939),今辛集乡火烧营村人。幼时家贫,及长至北洋军阀部队当兵8年,练就了一身驭射技艺。卸甲回乡后,加入国民党县政府的骑兵队。处事大方、好朋友、重义气的性格,使他和三教九流的人均有交往。1935年前后,一度当土匪,曾为范筑先部捕至聊城,后被保释。1937年秋,他收拢民团0,在韩路村北拉起一支武装,后与石洪典部合为一体称“华北抗日自卫军”,任“副司令”。1938年初,所部被范筑先……[详细]
  周学闵(约1907~1937),原名希闵,字景骞,今烟庄乡前小化村人。出生于一个有百余亩地的殷实之家,自幼上学,最后毕业于设在聊城的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曾在郓城任过短期教师。1927年,在三师求学期间加入国民党,曾在暑假时回冠县和田增林、邱树模等人一起进行秘密活动。国民党在冠县公开后的1928年,为国民党冠县临时党部执行委员,扶植成立起县党部领导的农民协会。国民党“整理党务”时,被省党务整理委员会任……[详细]
  张永珍(1906~1937),原名甫生、春立,今冠城镇戴屯村人。自幼读书,16岁考入济南一中,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学毕业后去武昌、广州、福州读大学,后在江西河口镇、北平任教师,又入保定军官学校。曾任某军师长、河北省军政委员会委员。1933年,因作战失利赴北平报社工作。由于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宪兵3团逮捕,作为政治犯被押至南京国民党-复审,判刑15年,投入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在狱中,他带领难友进行了……[详细]
   张其维(1850~1934),回族,今冠城镇张尹庄人,著名武术大师。自幼即酷爱习武,7岁随名师张乾学艺,终日苦练,常年不辍,20岁时武艺便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查拳、滑拳、跑拳、洪拳、腿拳等无不精通,尤其是查拳,身法不凡,出神入化。并善使各类器械,尤善虎头凤尾镗,镗使开如风车,数十人不能近身,人在其旁以数枚枣投去,枣尽被镗克出。所练铁拳钢指也堪称绝技。江南武林高手丁某找上门来比武,张推辞再三,丁某……[详细]
  任长山(1907~1931),祖籍河北省南宫县,清末其父迁居县城南街以做小买卖为生。他7岁上学,16岁毕业于冠县第一高级小学,后即在家帮父亲作生意。因受人欺负,1927年出走外地,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常在青岛、济南等地活动,后在中共山东省委工作。1931年2月,因叛徒告密,在青岛租界被捕。被解往济南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亲自劝降,并以高官厚禄相诱。任长山当面予以斥责痛骂:“你们的钱是喝的人民的血……[详细]
   么凌云(1845~1929),字悦桂,今东古城镇东古城人。30岁时继承父业,为人治疮,医道精深,在周边县区颇负盛名。其施方施药概不收费,仅当饭时留饮即可,因此求医者络绎不绝。原本是小康之家,因舍药致使家计贫困,但一生舍药始终不变。亲友不忍视其寒苦,众人相帮方免饥寒。逝世后,众人为其立碑3通,赠“妙手济众”匾额。其美德为后人传颂。……[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