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商行业网

电商零售

购物消费

跨境电商

金融科技

电商物流

电商金融

电商名人

首页 > 电商名人 > 甘肃省 > 庆阳 > 宁县名人

宁县名人录

更新时间:2023-03-15

公孙敖 [] (?~前96)
  公孙敖(?―前96年) ,北地郡义渠县人,西汉将领。公孙敖初以骑郎身份侍奉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与骁骑将军李广等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损失七千骑兵。本当斩首,后缴纳赎金,废为庶人。元狩二年(前121年),和霍去病从北地郡(在今甘肃环县)出发,出塞后分兵前进。公孙敖在沙漠中迷路,霍去病孤军深入,歼灭匈奴三万余人。太始元年(前96年),公孙敖因其妻涉巫蛊案受到牵连,腰斩而死,全家被灭。援救卫青公孙敖是北地郡义渠县人,最初以骑郎的身份侍奉汉武帝刘彻。公孙敖与汉武帝宠妃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关系很好,建元三年(前138年),卫子夫怀有身孕,引起汉武帝皇后陈……[详细]
   傅介子,北地义渠(今宁县)人。少时从军,初为骏马监,迁平乐监,后以斩楼兰王之功封义阳侯。他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个为“通西域、辟丝路”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西汉探险家和外交家张骞,在汉武帝元狩年间,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和汉朝的交通,不仅加强了汉族和西域各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而且首次打开了一条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新疆境内,运往安息(今伊朗),再从安息转到西亚和大秦(古罗马)。丝绸之路的开辟,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详细]
  李彦仙(公元1095年--公元1130年),字少原,原名孝忠,宁州彭原人(今甘肃省庆阳荫),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抗金义军首领。他自幼心怀大志,喜谈兵习武,对祖国山川形势非常熟识。为人豪侠,重义气。后因守卫陕县城池与金军奋战而英勇献身。 靖康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李彦仙募兵勤王,用自己家资征集3000兵马,入京救援。因反对巡抚使李纲(主帅)而获罪,遂改名彦仙,弃官不做,潜逃陕州境内,继续召集散失义军,坚守三觜山。破金兵50余壁,收复了陕州。随后乘胜渡过黄河,联络中条山各路抗金义军首领,与邵兴、邵隆等,共同克复山西绎州、解州,收复河南虢州。……[详细]
公孙贺 [] (?~前92)
  • 公孙贺
  公孙贺(?―前92年),字子叔,北地郡义渠(今甘肃宁县)人,汉武帝时期将领。汉景帝前元七年(前150年),胶东王刘彻立为太子,选为太子舍人。后元三年(前141年),汉武帝即位,迁太仆。元光元年(前134年)至元鼎六年(前111年),先后以太仆之职出任轻车将军、骑将军、左将军七次出击匈奴,凭军功封为南奅侯,亦因酎金失侯。太初二年(前103年),代石庆为丞相之职,封葛绎侯。征和二年(公元前92年),因巫蛊之祸冤死狱中。太子舍人公孙贺是北地义渠人,其先祖为胡人。他的父亲(《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言“贺父”,《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言“贺祖父”)公孙浑邪(……[详细]
  公孙敬声,汉武帝时人,为丞相公孙贺之子,母为皇后卫子夫之姊卫君孺。先任侍中,后升任九卿之一的太仆。死于征和二年巫蛊冤案。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在太初二年由侍中直升为九卿的太仆,父子同居公卿之位。公孙敬声仗恃自己是卫皇后姐姐的儿子,骄纵奢侈不守法令,武帝征和年间,擅自挪用北军的钱一千九百万,事情发现后,被逮入监狱。这时皇上下诏搜捕阳陵县人朱安世还没捕获,皇上急于将其逮捕归案,公孙贺自己请求追捕朱安世来赎公孙敬声的罪。皇上允许了公孙贺的请求。后来,公孙贺果然抓获朱安世。朱安世是京城的大侠客,听说公孙贺想用他为儿子赎罪,笑着说:“丞相的灾祸牵连到他的宗族了。我……[详细]
  何万祥(1915-1944)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6团2连连长本姓朱,参军后更名为何万祥。男,1915年出生,甘肃宁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冬加入红军,在红26军42师3团当战士。1936年2月,红军东渡黄河,开始东征,何万祥所在的部队担任右翼第1梯队。他积极报名参加渡河先遣队,和战友们一举攻破了阎锡山吹嘘的“攻不破的防线”,被誉为渡河英雄,受到军团-的高度赞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万祥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1940年1月,任第115师教导2旅6团2连连长。春节前,何万祥受命带领2连夺回被伪军抢走的500多头猪,让老百姓……[详细]
  梁慬,字伯威,东汉北地弋居(今宁县)人。梁慬少好学,有胸襟,早年为车骑将军邓鸿军司马,公元106年(延平元年)拜为西域副校史,时逢西域各国反叛,围攻疏勒都护任尚,梁慬奉诏率河西四郡5000羌兵驰援,围解。随后龟兹国出现吏民反叛,他们与温宿、姑墨的数万人马联合,围攻龟兹城,梁慬率军出击,苦战数月,叛军败走,梁慬乘胜追击,斩杀万余人,俘获千余人及骆驼等牲畜数万头。 公元108年,梁慬奉命返京,行至敦煌,恰逢众羌一万余人反叛,梁慬奉命率军攻打,大败羌人,乘胜追击到昭武、姑城,羌人首领与余众300人投降,河西四郡重获安定。随后又有羌人入侵三辅,梁慬奉命率-……[详细]
  王孝锡,1903年出生于甘肃省宁县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并结识了魏野畴等共产党人。1925年,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入反对陕西军阀吴新田黑暗统治和声援五卅运动的斗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为了恢复中共甘肃特别支部的工作,当时在冯玉祥部队工作的中共党组织负责人刘伯坚、邓小平推荐王孝锡以国民党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兰州开展工作。到达兰州后,王孝锡首先整顿了国民党甘肃省党部,担任青年部长,加强省党部的进步力量,并建立了中共兰州特别支部,任组织委员。他还担任了甘肃省督办公署政治部主任、甘肃政治委员会会长及第二军事政治学校……[详细]
  李秀峰 (1915~1966)笔名李笑忝。甘肃宁县人。大学毕业。1933年后曾任宁夏国民党军队上校,1942年后历任兰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教员,兰州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歌《陇南吟》、《黑金运输队》、《谢英雄及答英雄》,散文《兰州寄语》、《春天的声音》、《甘康行》、《千山万壑红旗飘》、《红旗高举百花怒放》,短论《“过”与“不及”》、《思想一例》、《做党的忠实儿子》、《工农兵大胆创作吧》,论文《英雄豪歌壮山河》、《沿着鲁迅的战斗步伐前进》等。……[详细]
  姚文仓 (1938~)甘肃宁县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年进修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曾在西北师大执教十年,后从事党政工作。历任甘肃省知青办秘书处副处长,省政府办公厅专职秘书,甘肃省委组织部副处长、处长、副部长。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甘肃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200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跬步集》,诗集《姚文仓诗选》、《行吟集》、《姚文仓诗集》等。……[详细]
  侯向林 (1942.7—)甘肃宁县人。擅长中国画、版画。1960年起先后在兰州艺术学院、西北师大就读,1966年毕业于西北师大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历任《陇东报》 社、庆阳地区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馆长。作品《山谷通明》、《田园》入选全国美 展;《藏书票》(木刻)16幅分别参加全国第四、五、六届书票大展。……[详细]
  任鼎昌(1899年—1929年),字宜之,宁县太昌人。1899年4月出生于宁县太昌镇任家胡同村一个农民家庭。10岁入太昌镇小学读书,1917年毕业后考入平凉省立第二中学。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来,任鼎昌十分振奋,千方百计地从报纸上获得一些报道和评论,逐渐引起思想上的觉醒。随着大量进步书刊的传入,任鼎昌吸取了不少新思想和新观点,开始树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1921年6月,任鼎昌从省立二中毕业,在一所学校任教。面对腐败-现状和毫无生气的封建教育,感到压抑、苦闷,难以忍受。于是,于1923年前往北京,考入北京大学深造。在这里任鼎昌的视野为之一新……[详细]
   周斯盛,字子才,号际岩,宁州新华周家人。嘉靖三年至隆庆三年(1524—1569年)在世。其祖父周达,以岁贡任四川井研知县,升西京户部员外。父周逢吉,曾任雄县县丞。 斯盛14岁补弟子员,嘉靖二十二年举人,三十二年(1553年)进士。初授行人,继选四川道监察御史。后巡按辽东有功,改按浙江。转又督学山西。嘉靖四十三年朝觐,调为参议,抚备云朔。升岢岚兵备副使,戍边有功。以丧亲家居,适值饥荒,族人流离,出俸金购粮以安之。隆庆三年冬病逝,年45岁。……[详细]
   山数南山青,水惟莲水香。 踏上故乡土,寸心喜欲狂。 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李秀峰先生当年回到家乡宁县时写的一首小诗,溢满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李秀峰,生于1905年,宁县政平人。他幼年不幸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虽识字不多,却有满腹的戏文和故事,经常向他吟诵、讲述,对他影响很大,使他从小就立志发奋读书。他的家乡政平有一书房,每日书声朗朗,才四、五岁的他,就按捺不住读书的心情,常常跑去听先生授课。李秀峰9岁开始读书,11岁入私塾,先生惊其天资,14岁随叔父去西安,边当店铺伙计边上学,后又考入民主初中,仅读半年后因家境贫寒而辍……[详细]
  贺凤梧(1895年—1978年),原名贺世昌,宁县焦村乡杨贺村人。世代务农,家道殷实。凤梧幼时赋性聪颖,立志求学。1918年毕业于省立第二中学(平凉中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19年在北京参加了“五四”-。1920年3月14日,旅京甘肃部分学生40多人在北京大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新陇》杂志社。贺凤梧出席会议,并为杂志社社员。1922年冬,贺凤梧等20多名旅京陇东学生发表《告陇东各县人民书》,对陇东镇守使张兆钾设官银号,向各县人民摊派基金,借此发行纸币,大肆搜刮民财,中饱私囊的恶行严辞痛责,深受乡人拥护。1923年贺凤梧大学毕业后,任甘肃省中等学校辅导……[详细]
  清光绪初年,宁县东区石鼓乡庄子洼大户邵门二房头生下一子,重约八斤,哭若雷吼,声似洪钟,豹子环眼,两耳冲天。自幼顽皮好动,常搅得邻里鸡犬不宁。年方二八就长成一脸络腮胡须,耳孔有毛旋拧而出,四季坦胸露肚,路见不平,挺身而出,颇具武侠义士风度。 20岁不到,就常与“脚户”赶骡马往返定边、盐池驮盐贩布,也做些倒卖铁器、药材之类的生意,贴补家用。由于邵三纲生性耿直,疾恶如仇,敢作敢当,脚户们都夸他“护群”,皆乐于为伴。春荣柳家村柳麻利,平子页沟吴老七等,都和他义结金兰,誓同生死。 年头时节,邵三纲常周济贫困乡邻,延留各方难友,又年年被推举为社火头,承担……[详细]
   刘奕煜,字黎轩,宁县早胜人,生于清乾隆后期。嘉庆三年(1798年),戊午科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恩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堂馆吉士,三年后提升为翰林院编修。他通览古典,博学多才,书法译文颇有造诣,很快成为当时翰林院出类拔萃的名流学士,经常参朝议政。他的才华深受嘉庆皇帝赏识,20多岁时就被赐为皇太子旻宁(即后来的道光帝)的侍读,成为道光帝的启蒙恩师。 刘奕煜在毓庆宫书房侍读的日子里,决心以培育治理天下的明君为己任,精心讲解,全力伴读。主要传授《朱子家训》、《庭训格言》、《四书》、《书经》、《圣谕广训》、《御批通鉴辑览》等。指导皇太子习字作文……[详细]
   柯与参(1903年-1978年),又名敏,宁县九岘乡岳木川村人。著名中医、中医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 柯与参,7岁丧父,15岁丧母,孤苦伶仃,但生性聪颖,爱好读书。每天砍完柴,就到村里私塾的窗外听先生讲课。久而久之,被老师发现。经测试,他在背书、习字、答问等方面都超过正式学生。老师一高兴,就让他免费上学。柯与参非常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刻苦用功,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国文教员。不久,又调任兰州陇右学校校长。1926年,与参23岁时与母校校长杨汉公女结婚,夫妻恩爱,令人羡慕。不久其妻因病去世……[详细]
  明代天顺至嘉靖年间,宦官专权,朋党相争,豪吏暴敛,0,百姓苦不堪言。当时,担任四川按察司副使的贾瓘,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戴和称赞。 贾瓘,字佝玉,号午山,宁州修果里(今宁县良平贾家)人。贾瓘出身显贵,父亲贾让曾任南京户部主事,后封为承德郎;母亲穆氏封为四品太安夫人。 贾瓘兄弟六人,都取得了功名。瓘,自幼爱好读书,天资聪慧,才思敏捷,过目成诵,父母兄长都很宠爱。 弘治二年(1490年),贾瓘参加会试中进士,初任南京户部主事,后又继任广平、开封、徽州知府。任职期间,他严于律己,勤于公务,清政廉明,明武宗皇帝下诏赞赏他:“业绩……[详细]

全部宁县名人>>>